首页 水污染∶湖泊/水库 文汇报 (2000-09-12)

太湖蓝藻爆发成因破解
氮磷含量恰当比值是关键条件


高杰

  历经十年跟踪调查和潜心研究,太湖蓝藻爆发成因已被破解。近日,在无锡召开的太湖水质汇报会上,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汇报了太湖蓝藻爆发的调查成果。

  为掌握太湖蓝藻爆发的基本成因和发展趋势,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近十年来对蓝藻爆发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和潜心研究,研究表明,太湖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的恰当比值是引发蓝藻爆发的关键条件之一。尤其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的 15 至 20 倍时,是蓝藻大量繁殖的最佳条件。90 年代之前,太湖湖水中的氮含量最多时曾是磷含量的 50 倍,抑制了蓝藻爆发。但近年来,由于含磷的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等污水大量侵入太湖湖体,造成磷含量的急剧上升,1998 年夏季,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的 19 倍时,导致了蓝藻的大爆发,同时蓝藻密度与水情也有很大关系,以 1999 年为例,由于当年太湖出现了特大洪水,虽然夏季也有蓝藻出现,但大部分水域每升湖水中的蓝藻密度均在 1 千万个左右。另外,藻类大量繁殖和持续时间与气温、光照和水文气象等外部条件也密切相关。当水温较高时,蓝藻便会快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也越长。

  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成果还表明,太湖水体中出现藻类共有 7 个门类 97 个种别。80 年代,蓝藻、硅藻、绿藻为总体优势种群,分别占 20%、28% 和 40%,但是到了 90 年代以来,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则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 94%。近两年来,由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其它藻类的比例开始明显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太湖湖体富营养化已初步得到遏制。

  针对太湖近年来蓝藻爆发这一状况,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江、浙、沪的环保、水利人士指出,太湖流域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之后,化学需氧量削减了 76% 以上,但是沿湖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却没有突破性进展,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污染负荷比由过去 0.8:1 上升到现在的 1.3:1,导致总氮、总磷排放量仍持高不下。为此,国家环保总局要求,要有效改善太湖富营养化程度,遏制太湖蓝藻爆发必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狠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水∶湖泊/水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