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湖泊/水库 人民日报 (2000-08-02)

南太湖:堵不住更大污染源


薛凯 沈锡权

  蒙垢多年的太湖何时碧波重现?当环湖北面的苏、锡、常地区不惜巨资投入治太工程之时,环湖南面的杭、嘉、湖地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对“吴地生息之源”的治理工作。

  根据浙江省环保局 1996 年制定的《太湖流域浙江省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 2000 年远景规划》,太湖流域浙江境内水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是:到 2000 年,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湖州境内地面水质基本保持三类标准,嘉兴市地面水质提高一个类别,运河杭州段变清。然而,近日记者沿南太湖流域采访,实际情况仍是令人喜忧参半。

控制工业污染明显,水质达标难度不小

  7 月 27 日,记者来到国家环保局太湖流域湖州新塘港水质监测站。湖州境内的主要河流东西苕溪在湖州市区汇合后,经由此处流向太湖,其水量占整个湖州入湖水量的 70% 以上。监测站采用的是法国进口的全天候监测设备,可随时对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记者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当时水流的 COD(化学需氧量)为 5.50mg/L,大大低于三类水国际标准(8mg/L)。工程师王海介绍说,7 项监测结果显示,自 1999 年底以来,湖州流入太湖的水基本上都能达到三类水标准。湖州市副市长谈月明认为,湖州的水质情况正慢慢进入良性循环,湖州有信心在年底前使入湖水质稳定在三类水的标准上。

  但是,位于太湖流域下游的嘉兴就没有这么幸运。由于上游来水基本上都是四类、五类以及劣五类的水,嘉兴市有关负责人坦言相告,到年底,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不成问题,但要使地面水质达到三类水,难度很大。

  今年 5 月份,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杭嘉湖地区的水环境与污染源情况进行了最新监测,专家们的结论是:“西苕溪水质最好,主要为三类;东苕溪、泗安溪水系和湖州河网水质主要为三、四类;嘉兴河网地面水质形势依然严峻,水质为四类和劣于五类,且大部分劣于五类;运河水质很差,主要为劣于五类,其中杭州段水质最差。”

  上述评价说明,南太湖流域的污染化趋势有所控制,但是,部分区域的水质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近期内看不出好转迹象。

  自 1998 年年底“零点行动”以来,杭嘉湖地区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在工业污染源的控制方面进展不小。最新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杭、嘉、湖三市 257 家限期治理的重点污染源中,无超标废水排放的企业有 183 家,占总数的 71.2%。

  但是,记者发现,尽管很多企业通过了验收,在实际操作当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治污设施不转、部分转、转了不达标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偷排、漏排问题难以杜绝。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今年 4 月对废水直排太湖的 5 家污染源进行监测,结果只有 1 家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其余 4 家在化学需氧量这一重要指标上均超标。

  还有些地方领导存在“零点行动”后松口气的思想,地方保护主义使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未能及时淘汰,一些地方在处罚违规企业上软弱无力……

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江南水乡吃水难

  尽管南太湖地区的治污取得较大进展,污染趋于减缓,但当地的环保负责人也承认,“总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记者在嘉兴采访时,更深深体会到了这种严峻性。嘉兴市北部水域与江苏隔河相望,情同手足,但来自上游的污水,却一度使两地对簿公堂,至今悬而未决。

  “零点行动”过去一年多了。7 月 26 日,记者乘船沿王江泾河段溯流而上,发现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水体呈黑色,几乎没有什么能见度,臭味扑面而来,船体激起的白色泡沫久久不散。嘉兴市渔场的一位管理员称,每周六都会有集中排放的大量黑水从上游涌来。今年 5 月份以来,由于水位下降、水温升高,污染程度加剧,最严重时,有小孩在水中洗脚竟浸起了水泡。

  由于地处太湖流域下游,来水水质很差,加上自身的一些污染,现在整个嘉兴已找不到一个合格的饮用水源地。地面无好水,便向地下挖。甚至连一些企业也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据估算,嘉兴地区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开采量被用于工业生产。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使当地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并诱发了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浙江省环境地质总站嘉兴分站的同志告诉记者,嘉兴目前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的最新调查显示,1995 年至 1999 年,嘉兴市地面的平均沉降率每年达 20.8 毫米。

太湖水变清,农业治污很关键

  工业污染企业全部达标,太湖就可以变清了吗?到底什么才算太湖水变清呢?记者注意到,即使是在湖州新塘港所看到的很不错的三类水,也显得很浑浊,与我们普通人的想象仍有相当差距。

  环保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太湖的污染问题主要是富营养化,关键在于磷、氮含量过高,化学需氧量只是一种初级污染。不解决磷氮过量的问题,太湖水不可能变清。国家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 2010 年规划》中提出:“太湖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磷是最主要的控制因子。只要实现太湖水体的营养状态恢复到中营养水平,湖泊的有机污染也必然得到控制。”

  今年六七月间,太湖北部水域蓝藻大规模爆发,就是由于太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的。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水质很差的嘉兴河网地区和大运河杭州段,主要污染指标都出自氨氮和总磷含量过高。湖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苏月来介绍说,在被污染的水体中,55% 的磷来自生活污染,60% 的氮来自农业面源污染。但是,对生活和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或进展缓慢,或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的甚至仍未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湖州市区及所辖三县正在筹建 7 个污水处理厂,拟处理能力达日均 16 万吨。记者在刚投入使用的湖州市北污水处理厂了解到,其排出水已可达二类水标准。嘉兴市则在实施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通过管道将所有县城的污水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后排海,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均 30 万吨。

  城市污水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但广大农村仍属环境治理空白区。面对千家万户的小农分散经营和浪费惊人的施肥施药习惯,环保部门似乎一筹莫展。尽管太湖南岸的一些地区也在进行生态农庄、生态县试点建设,但这仍然是总量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水∶湖泊/水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