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湖泊/水库 中国青年报 (2000-03-31)

《巢湖农民严防死守拒绝城市垃圾》报道追踪
荒唐的“决策”与“宽容”


本报记者 黄勇 通讯员 刘向宏

  本报 3 月 30 日一版头条《巢湖农民严防死守拒绝城市垃圾》一文刊发后,引起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有中央和当地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在看到本报报道后,前往巢湖采访此事的进展。记者在追踪采访中了解到,造成今日事态的根源,在于 13 年前原县级巢湖市建委环卫处的荒唐“决策”,和当时夏阁镇有关负责人无原则的“宽容”。

  据知情者透露,1987 年,随着巢湖市区人口的增多和城区面积的逐步扩展,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垃圾成了大问题。由于巢湖市区周围多山,市环卫部门从一开始就瞅上了人烟稀少的山区的僻静处。但开始选择的两处垃圾倾倒点,被当地“不好说话”的农民发现后群起反对,只好作罢。最后好不容易在夏阁镇境内小埠岭、万山的半山腰上,发现了这个 60 亩的“宝地”作为全市惟一的垃圾最终堆放处。当时的夏阁镇有关负责人竟然同意这片土地被征用,作为全市的“大垃圾筒”。当年 12 月,垃圾场拉了个简易的围墙后正式开张,由此埋下了污染的种子。由于这个垃圾场深藏在方圆几千亩的群山之中,躲过了许多人的视线,使人们对它可能造成的危害缺乏警惕。

  10 多年来,随着巢湖市规模的扩大,市区人口也从不到 10 万人增加到现在的约 20 万人,市区每天的垃圾总量也从垃圾场设立之初的 30 多吨猛增到现在的近 400 吨,加之环卫部门没有对垃圾进行起码的物理和化学手段的处理,致使这个居高临下的垃圾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力”扶摇直上。从 1996 年开始,悄悄积淀了多年的污染使得夏阁镇一带大小河流的水质开始恶化,并进而影响到周围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正常生活。10 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城市发展代价的现实,终于凸现出来。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小城镇数量的迅速增加,如何妥善处理城市日益增多的垃圾,已引起高度重视。而这种将城市垃圾拉到农村一倒了之,让农民承担城市发展代价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必须杜绝。

  另据从巢湖市环卫处获取的最新消息,截至记者发稿,农民们依然像前三天一样坚守万山垃圾场的大门。从 3 月 30 日夜间开始,巢湖市环卫处调运车辆将几天来被困城中的千余吨垃圾,转运到距离巢湖市区约五六公里的东风石矿矿山附近的一片空地。环卫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批垃圾只是临时堆放,待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处理意见出来后再作处理。本报记者将继续跟踪报道。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废弃物∶城市废弃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