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与技术 经济日报 (2001-02-13)

京沪深 :谁是中国高科技产业“领头羊”?
——三大城市科技实力大比拼(下)


作者:梅绍华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99 年,上海 1130 亿元,深圳 819 亿元,北京 565 亿元

  2000 年,上海 1427 亿元,深圳 1160 亿元,北京 840 亿元

  专家们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三城市中,上海的产值规模最大,北京的创新能力最强,深圳的发展速度最快

北京:创新能力最强

  去年 4 月,北京市长刘淇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00 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提出:发展高科技是首都未来的希望所在。

  有数字显示,高新技术在北京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性日益突出,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点。1999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 56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66.9%。2000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额为 840.7 亿元,实现增加值 213.5 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8.9%,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科研成果数量全国最多,智力密度第一,各种信息量大,且传递速度快,向全国辐射的能力强。据统计,北京既有以北大和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 60 所,又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 413 家。拥有中专和中专以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80 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24 万人。仅中关村地区就有 30 万在校学生和教师、20 万的科研人员,这样的智力密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北京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在全国也是最多,如 1999 年,北京取得科技成果 1 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的约占全国三成,论文产出占全国的 16%。2000 年,通过北京技术市场签订的技术合同达 143 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此外,科研经费、技术交易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北京拥有一大批全国有巨大影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如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长城电脑等。像联想集团,2000 年销售已突破 30 亿美元,其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在亚洲属首位,笔记本电脑也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去年产值超过 10 亿的企业有十几家。在有“新经济代表”之称的网络公司中,全国最有影响的网站几乎都聚集在北京,如新浪、搜狐、网易等。这些企业除了技术创新方面是全国的“领头羊”外,还在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如联想的产权改革,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示范作用。除了这些北京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外,一大批跨国公司也扎根这片沃土,他们将投资中国的目的地首选北京,到 1999 年底,全球最大的 500 家跨国公司中已有 154 家来京投资,其中 100 多家将中国区总部甚至亚太总部设在北京,这些公司有 45 家在北京也设立了 48 个研发中心,如微软、英特尔、朗讯等都投巨资在京招募人才,设立研发机构。

  第三,北京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中关村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园区,许多重大技术从这里走向全国。2000 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 1540.3 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915.4 亿元,完成产业增加值 326 亿元,上缴税费 61.7 亿元。各项指标均比上年增长 40%,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0% 以上。随着北京市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关村也成为留学生回国创业首选地。据统计,2000 年中关村园区认定新企业 2461 家,比前年增长一倍,其中核心区海淀园新入驻企业中,有 34 家企业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除中关村科技园区外,另一个园区丰台园新入驻企业有 4 家注册资本超亿元,23 家超千万元;电子城科技园新入驻的 68 家企业共注册资金 48 亿元等。望京创业园也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引人注目。

深圳:发展速度最快

  尽管原来没有一所名牌大学,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没有像北京、上海那么多的科技人才及科研成果,但深圳市凭借良好的融资条件、宽松的政策环境,明晰的产权结构,对知识和人才的特别重视,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自身和周边发达的经济的优势,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专家认为,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白手起家的深圳在三市中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做得最好的。

  有一组数字可说明这点:1992 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 47 亿元;1994 年达 146 亿元;1999 年这一数字更高达 819 亿元;2000 年跃升至 1160 亿元,从绝对数量上看,列全国第二。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率,可看出高科技产业在该市国民经济中的分量:1992 年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12%,1994 年上升到 15.2%,到了 1999 年,这一数字更高达 40.5%。从增长速度上看,更让人吃惊,从 1994 年到 1999 年,产值 5 年增长了 4.6 倍,从 1992 年至 1999 年,产值年均增长达 50.29%。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市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增长点”。

  经过 10 年发展,深圳崛起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五大产业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最为耀眼:1999 年产值达 740 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九成,比 1998 年增长 23%,列全国第一位。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电子产业配套基地,计算机配套厂就有 1500 多家。1999 年,生产微机 153.45 万台,占全国产量的 34%;程控交换机 1074 万线,占全国一半;1999 年硬盘驱动器、高性能电池、干扰素、生物乙肝疫苗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深圳高科技产业化的成效还表现在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这块沃土上脱颖而出,如通讯行业巨头有华为、中兴,这两大企业去年产值已超 300 亿;生物技术有北大背景的科兴公司;硬件设施企业有长城计算机等。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有 142 家,当年创产值 620 亿元,平均每家为 4.3 亿元,规模属全国各城市之首。142 家中,产值过 100 亿的 1 家,过 40 亿的 3 家,过 20 亿的 13 家,过 10 亿的 19 家,过亿元的 63 家。

  专家们分析,深圳市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之所以发展最快,做得最好,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政府政策上全力支持。1995 年深圳市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比之北京、上海,深圳既没有名牌大学,也没有国家级的院所。深圳的长处在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探索市场经济较早,市场机制运行较完善。深圳的希望在于扬长避短,要营造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综合环境。深圳大学何静教授将深圳市政府怎样营造发展高科技的政策环境归纳为三个支持系统。

  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系统。深圳市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为核心的法规和条例,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法规体系。

  二是知识支持系统。深圳自身没有名牌大学,但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条件鼓励国内外著名大学到深办学。1999 年 9 月 1 日,国内 22 所著名院校联合在深圳高新区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市政府无偿地为入园大学提供办公设施、网络通讯设施。现已有清华、复旦、香港科技大学等 34 所著名大学进驻。1999 年,深圳又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 年 2 月签订了 10 个高科技项目。

  三是融资支持系统。高科技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又缺乏国外那样的风险投资公司。深圳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方面不断引进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深圳市在全国率先筹资 1 亿元,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几年来,公司为 130 多家企业、近 300 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 14.65 亿元,周转投资 1.15 亿元,股权投资 3700 万元。目前,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 4 亿元。2000 年 8 月,又与境外资本金启动了中国(深圳)高科技基金。

  第二,创建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有“深圳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 727 家技术开发机构,其中 679 家建在企业,比例高达 93%,人员 90% 以上属于企业。1999 年,全市鉴定的 150 项成果,企业自主开发的 113 项,占全部成果的 68%。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陆续在深问世。深圳市政府特别重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开发机构。深圳企业与内地 200 所大学、数百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 600 多个充满活力的研发机构诞生在企业。全市 8 个博士后流动站都设在企业里,它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从科技经费投入看,1999 年达 32 亿元,约 90% 来自企业。1999 年科研投入费用平均为当年产值的 8%。研发人员平均占职工总数的 13.69%,像华为公司,这一数字高达 40%。在申请专利中,企业申请的比例全国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对吸引人才的重视。从 80 年代至今,吸引人才新政策出台之早、之多、之全面、之深入,深圳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多年前,正当国内很多大城市用户口等条条框框限制人才流入的时候,深圳市就提出了“博士生来深不受户口限制”的政策,吸引了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到深圳求职。1999 年 9 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调入深圳,成为该市历史上第一位院士。当时,深圳为其举行的欢迎仪式,隆重程度仍历历在目,深圳大学为牛院士提供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令内地的同行羡慕不已。在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方面,深圳也可谓不遗余力。赴海外招聘留学人员,是深圳开全国风气之先,此举迄今已有三次。截至目前,共有 2000 名留学生在深创业。仅去年 1 月—9 月,就有 102 名留学人员来深工作,掀起了留学生回国创业新一轮热潮。就在几天前,深圳市又推出给予启动经费、简化手续等六项政策措施,吸引留学生回国到深圳创业。

上海:产值规模最大

  在三个城市中,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大,1998 年达到 972 亿元,同期深圳为 655 亿元,北京为 380 亿元。1999 年,上海这一数字则高达 1130 亿元,深圳为 819 亿元,北京有 565 亿元。2000 年,上海为 1427 亿元,深圳为 1160 亿元,北京为 840.7 亿元。

  去年 12 月 22 日,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136 家。其中属于通信、生物医药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企业 668 家,产值 679 亿元,占全部企业产值的 49.1%。这 1136 家企业年产值达到 1000 多亿元,年创利税 200 亿元。

  上海市已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确立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其中上海信息产业最为引人注目:“九五”期间,年均增长 30%,2000 年产值可达到 1300 亿元,已取代传统的汽车而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 1/7 和 1/5,与北京、深圳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批关键的产品如程控交换机、光纤、芯片、真空电子等占据着国内市场 30% 的份额。同时,上海崛起了一大批像上海贝尔、华虹、广电、仪电、长江计算机集团等行业巨人。作为建国以来电子行业最大项目的“909 工程”——华虹公司,2000 年销售收入达 30 亿元,创利税 5 亿元,不愧为我国集成电路的“旗舰”。

  北京有“中关村”,深圳有“高新区”,上海则大力建设自己的“中关村”——张江、漕河泾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出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目前张江科技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去年头 11 个月,吸引外资 31 亿多美元,这一数字是前 7 年的 4 倍。张江科技园现有项目 240 多项,投资超过了 40 亿美元。除微电子产业以外,张江的“药谷”也初具规模,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一所六中心入驻,园内罗氏、史克、先锋等 20 多家海内外著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先后相继建成、投产。

  另一个高科技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也有不俗的表现:2000 年销售收入达 150 亿元,同比猛增 50%,年出口创汇 8 亿美元,实现利税超过 20 亿元。现有来自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60 多家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在此安营扎寨,世界“500 强”中有朗讯、英国宇航、杜邦、北电半导体等 30 多家跨国公司在此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 14 亿美元。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就参与了硅谷发展战略规划的著名的华人科学家田长霖教授在考察上海市高科技产业发展后指出:上海虽然在高科技产业起步上比深圳、北京晚,但上海的优势十分明显,如人才优势,除科技人才外,上海浦东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经验的资本运作、法律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此外,充足的资金和有效的资本管理、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创新群体、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商业以及周边发达的经济条件等成为上海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

  但专家们也承认,虽然上海高科技产业规模产值最大,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不如北京,在发展速度方面次于深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