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与技术 中国环境报 (2001-05-26)

大力推广脱硫技术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阵海


本报记者 刘世昕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和控制酸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就此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阵海教授。

  任阵海说,形成酸雨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二氧化硫的排放是造成我国酸沉降污染的元凶。我国 70% 以上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由于煤炭使用效率不高,适合国情的脱硫技术开发落后,污染治理缺乏力度等,造成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高不下,形成大面积的酸雨和酸沉降地区。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并采取了关停小火电、使用低硫煤等措施,我国的酸沉降污染状况出现了减缓趋势。

  但是,任阵海指出,根据总量控制理论计算,只有当二氧化硫的年排放总量控制在 1200 万吨时,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中二氧化硫这一指标才有可能达到二级标准。另外,很多研究大气的专家都认为,目前出现的酸沉降污染减缓趋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使用低硫煤、减少工业和经济建设用煤量等措施。一旦产业结构调整好,工业和经济活动的用煤量增加,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的污染也将会随之反弹。另外,我国低硫煤的储藏量非常少,低硫煤不可能广泛、长期使用。所以,要避免反弹和真正削减二氧化硫、减少酸沉降污染,必须对目前的燃煤设施采取脱硫工程措施。

  我国煤炭用量的 40% 用于发电,1999 年全国火电厂排放二氧化硫为 810 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43.6%。因此,目前要控制二氧化硫、酸雨,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重点抓好火电厂脱硫工程。

  1995 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已经规定,不能燃用低硫煤的新建火电厂要配套脱硫装置,但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已建或在建的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仅有 10 余项,并且多为国外贷款或赠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任阵海认为,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是经济问题。他说,就脱硫技术而言,国内自行研究的湿式组合冲击脱硫除尘、氨法脱硫以及综合利用固废的掺烧剂方法等技术都已过关,但国家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推动,致使这些技术始终走不出实验室的门槛。而国外的技术、设备又往往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再者,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脱硫成本,企业对脱硫积极性不高,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上脱硫装置。此外,由于电厂都实行竞价上网,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所以对于成本高昂的脱硫装置就无人问津。

  目前,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超过 3 亿千瓦,预计到 2010 年和 2015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 4.5 亿千瓦和 5.5 亿千瓦。任阵海说,随着电力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任务迫在眉睫,重点应该放在二氧化硫超标排放的电厂、燃煤硫份大于 1% 的电厂和重点城市周边电厂,对新建电厂则实施排烟脱硫。对于国际上已经成熟,国内已成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脱硫技术,国家应该出台鼓励性的政策推动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尤其应鼓励国产脱硫设备的研究、开发、应用。同时,国家还应制定有利于火电厂脱硫的经济政策,如将脱硫费纳入电价、鼓励脱硫清洁电能优先上网、为脱硫工程提供优惠贷款等。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空气污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