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保护 光明日报 (2001-01-12)

东北黑土地会在 50 年内消失吗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朱伟光

  我国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是大自然历经千百万年孕育,赋予我们的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有限宝藏。“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料也长粮”。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富饶的土地,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正在遭受着水土流失的劫难,黑土正在惊人地流失。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东北黑土地可能在 50 年内消失。

  黑土腐殖质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流油”的黑土只有在东北温带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是最适合于农耕的土地。我国的黑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松嫩平原的北东部,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面积 11.78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 150 亿公斤以上。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焦居仁说,长期以来,由于在开发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了有效的保护,黑土地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松花江、辽河流域侵蚀速率每年达 0.2 厘米至 1.2 厘米,而形成 1 厘米厚度的黑土则需要 300 年至 500 年的时间,流失的速度百倍于成土的速度!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4.47 万平方公里,占黑土区总面积的 37.9%;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 0.3 厘米到 1 厘米厚的黑土表层,50 年代 60 厘米到 70 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都只有 20 厘米到 30 厘米厚,不少地区已经基本失去了生产能力。“大沙包,破皮黄,光上肥料不长粮”,已成了今天黑土地水土流失危害的真实写照。据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 40 年到 50 年内全部被剥蚀。黑土地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破坏极大,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每年以千分之一的速度递减,每年流失的土壤养份价值 5 亿到 10 亿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徐景清说,目前全省有 60% 以上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每年流失 6 毫米至 7 毫米厚的表层黑土,全省共有 1571 万亩坡耕地表层黑土流失殆尽。6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 7500 万亩,到了 80 年代就达到了 2 亿多亩,20 年增加了近两倍。另外,全省目前有 10 万多条大型侵蚀沟,吞占耕地 110 多万亩。全省坡耕地每年跑水总量是 37 亿—40 亿立方米,这是造成岗地旱、洼地涝的重要因素;跑土总量是 2 亿—3 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每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的土方总量;黑龙江省每年流失掉的土壤氮磷钾养份折合成标准吨化肥达 500 万—600 万吨,相当于 5 个年产百万吨的大庆化肥厂一年的生产总和。每年因水土流失少收粮食 20 亿—25 亿公斤。这样发展下去,黑龙江省很有可能变成寸草难生的第二黄土高原。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地上产生了大量迅速扩张的侵蚀沟,令人触目惊心。黑龙江省有一个县,19.75 万亩的耕地上竟有大小侵蚀沟 1764 条。水保专家曾在吉林省松树市刘家乡合心村进行了实地考察。1961 年,这里还是一个草深林密、满目黑土的宝地,但现在却是一眼望不见头的三四十米深、二三百米宽的大沟,沟坡陡如斧削,黄土裸露。吉林省双阳市四家子乡过去种玉米,亩产 300 多公斤,由于水土流失,现在有 450 亩地岩石裸露,不得不弃耕。而剩下的土地不能再种玉米,只能改种大豆和谷子,亩产也仅有 65 公斤左右。

  眼下,站在东北黑土区中的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举目四看,只见到处是深沟险壑,恍如置身于黄土高原。据统计,目前像刘家乡合心村这样的侵蚀沟在吉林省松花江流域部份地区就有 466 条,在黑龙江省乌裕尔河中上游流域有 24687 条,在黑龙江省宾县二龙山水库上游 275 平方公里范围内 10 年就形成了 989 条。据调查,黑龙江省共有较大型侵蚀沟 14.4 万条,侵蚀耕地 140 万亩,同时导致大量耕地被侵蚀沟切割而被迫弃耕撂荒。据推算,黑土区侵蚀沟占地面积达 706.8 万亩,每年损失粮食 14 亿公斤,折合金额达五亿多元。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造成水旱风沙灾害多发,使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河道,造成河库泥沙淤积,后果严重。据调查,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已淤积泥沙 1000 多万立方米,无法正常运行。吉林省的沐石河、辉发河的某些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 1 米多,成为黑土地上的“地上悬河”。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滨洲铁路桥原先有 8 孔可以通航,因淤积现在只有 2 孔可以通航,航道已由 1500 公里缩短为 580 公里。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区发生气候异常的频率增高,受灾面积逐年增大。许多专家认为,拯救黑土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焦居仁说,黑土地治理的紧迫性在于,有限的黑土层下面是黄土状成土母质,这种成土母质与黄土高原的黄土不同,其有机质含量不足 1%,无论怎样处理,农作物都无法生长。过去黑土地不上肥料也打粮。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正确认识黑土地治理的紧迫性,抓紧治理,黑土区就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焦居仁说,黑土地不能毁在我们手中。保护黑土地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治理水土流失各地已探索出了一些好办法。黑龙江省总结出了“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种苕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内养鸭子,坝外种稻子,盆地栽树结果子,平原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场子,综合经营抓票子”的综合开发经验。黑龙江省拜泉县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该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正向良性循环发展。这个样板召唤我们:只要下大力气治理,黑土地一定会恢复容颜,绽开笑脸。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国土资源∶土壤侵蚀/流失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