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保论坛∶趣文

从邙山到江南——太湖

邹蓝
1996年01月01日


  文化大革命中围湖造田的 " 壮观 " 场面我是亲眼目睹过的。文革初期新权势者尚未打太湖主意时,太湖原来那模样我更清楚。一旦 " 以粮为纲 " 的主张推行全国,地少人密的无锡,就只好打太湖水面的主意了。先是五里湖(太湖的内湖)被围垦,现在中央电视台那些拍摄基地所在的半岛,差一点就与湖西岸的土地连成一片;随后是梅园附近一片湖湾被圈起来,太湖又被排挤走了。旁边小山坡上是太湖饭店,山光水景曾经是特别美。围了湖,那景色不消说,是没了,只能望到一片黑糊糊的农田。

  只看到五里湖恢复原貌,梅园和马山围湖垦区仍未动分毫,就让我很兴奋。回想起来也有感叹,人是那么地容易满足:被剥夺了好多东西,突然有一两件还回来了,就已经感激涕零了。

  1981 年春节,回到阔别一年的故乡无锡,所见所闻很多,令人感叹。而最令人高兴者,莫过于看到 " 退田还湖 ",太湖又恢复了以前那样秀丽的面目。

  无锡位于号称 " 三万六千顷 " 的太湖之滨,青山环绕,原野如茵,湖面浩瀚,柳堤成荫,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据说文革前的市政远景规划中,曾计划把无锡建成 " 东方日内瓦 "。曾几何时,浩劫降临,规划也成泡影。在 " 以粮为纲 " 的口号声中,挖山采石,围湖造田。以欣赏太湖朝夕万千景色而著称的太湖饭店,本来在山脚下就有一泓碧波。湖湾一围,太湖后退,游客们只好翘首遥望湖景。为一半岛所围的内湖五里湖,成了向太湖夺田的最佳战场。功成之日,湖光山影随之而去,鱼虾失去了故土,只好远游他乡,致使鱼米之乡缺鱼少虾。

  夺得田地之后,便开始种粮。怎奈湖底俱是生土,作物也太娇气,结不了几颗粮。人民的许多资财,以及战天斗地中耗费的汗水与鲜血,便随着千年不见天日的湖底蒸发出来的缕缕水汽,烟消云散了。仅仅如此倒还事小。几个土围子一立,太湖这个江南天然蓄水池的蓄洪能力大大下降。每到洪汛季节,江浙两省沿岸各地区水位高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仅在无锡市内,西门棚下街、南门清名桥、北门三里桥一带低地住户,至今尚能忆起 " 黄梅时节心不稳 ",提心吊胆在门前筑堤防汛的情景。为此,江苏、浙江两省闹得关系紧张。

  这次春节随两个弟弟及朋友再度去太湖佳绝处-鼋头渚公园观赏湖景,中途发现往日令人心胸窒息的这些现象已经消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小时候所熟悉而在稍大了就不见了的画面:宽阔的湖面上点缀着片片白帆,层层碧波追逐嬉戏。风浪中隐现着小型游艇。故乡的大门又向远徙他方的鱼虾开放了。象被擦尽了污泥而重放光彩的明珠一样,无锡太湖风光似乎更加秀丽,国内外的游人来得更多了。

  但是,退田还湖,显然还是不够。1991 年华东发大水,无锡市中心马路都被水淹了。远郊马山围湖造田啃掉的蓄水面积至今未还为湖面,诚为遗憾。不过已在那里投了巨资开发,除非因自然灾害而被淹没,自动退田还湖。否则谁也不愿自己破坏自己的利益。1991 年华东大水时分洪区行洪时,各有关地区都曾为本省、本地利益作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更要命的是,太湖成了苏南工业化的牺牲品:污染极其严重,以致中央政府要立专项进行治理。无锡太湖边的人造景观 " 三国城 "、" 唐城 "、" 水浒城 " 倒是能吸引来来自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的许多游人,因此也就能赚到许多钱。但是污染控制如何?中日两国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质要在 2010 年前达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二类水标准,太湖流域内所有的工业企业必须实现高标准的达标排污。由此测算,城市、乡镇和乡村工业的废水排放应比 1995 年分别减少 70%、50% 和 30%,投入总费用则不低于 2251.5 亿元。这还只是工业,宾馆和旅游服务业如不加控制,也是污染大户。能挣出 2251 亿元吗?如果挣不出,那不是让别人掏钱自己赚吗?该交污染罚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