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论坛∶趣文 |
从邙山到江南——释教之源——白马寺 |
我对佛教文化颇有兴趣,也曾游历过众多名刹,但是给我最深印象与最大艺术享受的,莫过于坐落在孕育过华夏之祖的中原大地、被尊为 " 释教之源 " 的两千年古刹--白马寺了。 记得孩提时听《西游记》故事,讲到白龙马老死了,埋在洛阳的一座庙里,从此这庙就叫白马寺了。长大后才知道白马寺之名与唐僧西域取经毫无关系,倒是与另一个西天取经的故事 " 永平求法 " 紧密相关。《佛学丛刊》上是这样叙述这段故事的: ……明皇帝(刘庄)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明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曰:" 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闻之大悦,即遣中郎将蔡音、羽林中郎将秦景等往天竺(今印度),寻访佛法,音等行至中途,果见(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经像而来,乃同回洛阳明帝深加礼接,东土大兴佛法,自腾为始。 汉明帝得梦是永平七年(公元 64 年),蔡音、秦景及腾、兰二僧等一行返回洛阳是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这段故事史称为 " 永平求法 ",比唐僧取经要早五百七十余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了。永平十一年,东汉明帝敕令按佛教传统将二僧在洛京下榻处、专司招待八方来使的鸿胪寺改建为僧庙。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原后出现的第一所寺院,从此就因袭了鸿胪寺的 " 寺 ",称僧庙为 " 寺 ",寺因 " 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 白马寺最醒目的,是立于山门外左右相对的两匹石马。它们头颈低垂,双目下视,开口微喘,宛若刚释下重负的神态,像是不远万里刚从西域驮经而至。这两匹青石马上展示的娴熟而精细的圆雕技术,与汉雕,特别是西汉霍去病陵墓 " 马踏匈奴 " 像上简约的线刻和粗拙的圆雕技术结合而生成的雄浑有力的风格相去甚远,与唐代的昭陵六骏浮雕雄壮的气势也有一定距离。东汉时的圆雕技术远非臻于完善,故可断言此二马非东汉故物。寺人解释说,此二马是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驸马、右卫将军魏咸信墓前故物,1935 年移到现址。虽是宋物,更非为白马寺专门制做,但是我觉得,这两匹马现在是更得其所。否则,寺以马名而寺前无马,人们不免会感到若有所失。,现在这两匹马的神态正好与历史传说吻合,岂非相得益彰。 进入山门,左顾右盼中,我发现了早就听说过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系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于元至顺四年(公元 1333 年)所书,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步入大雄殿,佛像令人目不暇接,有玉雕、木雕、泥塑和铜铸的如来、菩萨、观音、天王及众罗汉像。我对那神气超脱的如来、神态端庄的菩萨、怒目圆睁的天王并未多加注意,反倒被谦恭侍立的十八罗汉吸引住了。他们姿貌宛若真人,与太原晋祠中一组彩塑侍女一样,表情栩栩如生,透着凡人的喜怒哀乐,是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上品。而且这组罗汉是用 " 脱胎漆 " 工艺塑成的,即用漆麻丝绸层层裱裹在泥塑原胎上,而后掏空泥胎而制成的 " 夹苎 " 造像。前几年来华展出的日本奈良大招提寺鉴真大师坐像,便是用这种源于我国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现已被日本尊为国宝。这组元代的罗汉,不就是中国的国宝吗? 白马寺内许多供器品上冠有 " 释源 " 二字。口气真大哟!可是,除了白马寺,中国又有哪一所寺院堪称 " 释教之源 " 呢?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这里译出并传播开去的。清凉台上毗卢阁两厢的藏经柜里还刻着那大概是 " 硬 " 译出来而诘屈聱牙的《四十二章经》呢。白马寺建成后,佛教势力日盛。北魏末年,洛阳佛寺竟达 1367 所,其余州郡有三万余所之巨,僧尼达二百万之多。虽则派系繁多,但无一不承认白马寺的至尊地位。二千年过去了,古文化艺术价值最高的白马寺仍耸立在中华古老文化的大地上。由于佛教的传入,华夏古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生活中注入了外来的因素;当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逐渐衰落时,它却在中国发扬光大,并通过隋唐以后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邻邦,影响那里的社会文化。 白马寺,是中国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的一个象征。 1984 年第 4 期旅行家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