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保论坛∶趣文

丝路游踪——须弥山大佛

邹蓝
1996月11日14日


  中国著名的大佛像,有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相传以武后为模特凿成;有大同云岗释迦坐像,高鼻薄唇深目,是佛教初传入中国,还未中土化的证明;甘肃永靖炳灵寺泥塑大佛,虽深藏在黄河北岸的积石山中,我也去探访了;张掖大佛寺的巨佛(释迦牟尼卧像),长 34.5 米,比北京卧佛寺的卧佛要大得多;我也到敦煌莫高窟去拜谒过大佛。然而,我知道,宁夏固原须弥山的大佛,高踞于半山之上,加之这尊坐像本身即有 20 余米高,气势尤为宏伟。却因这个石窟远离交通干线,我向往已久却十余年无机会顺道探访。

  1983 年初至宁夏,至 1995 年 8 月入西海固而得以参观须弥山石窟,共有 12 年时间。不过我亲眼见到这尊坐像后,感到为此等 12 年,确实很值得:在无树无草而光秃秃且又极度干旱的西海固,须弥山是草木葱茏,且山前深沟中,有一水名石门水〈又称须弥都河〉自山中流出,注入清水河而汇入黄河。真可能是佛祖保佑,在这片干旱得全球有名的大地上,仅此处有青山绿水。

  我对须弥山大佛有兴趣,还与这里的历史宗教演变相关。这尊唐代大佛,其造型固然已经从南北朝时的瘦骨清相转为丰腴肥重而完成中土化过程,这本身就是美术史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带,宋朝时为西夏地,系吐蕃人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有自己独特文字的政权。其英主李元昊也笃信佛教,对此地北朝以来开凿的石窟不会加以毁坏。随后蒙古成吉斯汗统帅大军攻打西夏首府兴庆府,久攻不下。传成吉斯汗中毒箭而于 1227 年 7 月在固原毒发身亡。其子拖雷秘不发丧,以免动摇军心。不日后骗得无望的西夏政权投降,而攻陷兴庆府。蒙古军未灭佛,因为蒙古族亦信佛教,是藏传佛教。但是把西夏王族及居民全数杀掉。《元朝秘史》云,蒙古军入兴庆府后,采取灭绝政策,西夏人 " 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 "。西夏王陵亦被毁,但是佛教建筑倒不曾毁坏。来时见到离此不远的同心县清真大寺,其建筑式样与佛寺极似,相传由明季喇嘛寺改建而成。这又说明,当时这里也是藏传佛教影响较大的地方。至于伊斯兰教,现在是这一带人民信奉的主要宗教。而伊斯兰教不主张用人物形象来装饰宗教建筑,须弥山石窟在这片穆斯林们集中的土地上完好保存至今,却也是穆斯林们和汉族把这看作中华文化共同的遗产而加以保护的结果。

  自唐宋以来,这一带一直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拉锯似进行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只要看看这一带的地名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固原,北宋时有镇戎军,管辖今海原、西吉、同心、彭阳、固原等地。所谓 " 戎 ",也就是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今固原县大湾乡武家坪,北宋时设有安边堡。安边者,边地安宁也。这也反映了宋室对朔方边境不断吃紧的一种心愿。在离须弥山石窟不远处的黄铎堡,北宋时名为平夏城。所谓平夏,即是平定西夏。当时西夏是北宋的心腹大患。日本小说家井上靖所写《敦煌》中,宋朝举人赵行德,便是因进入西夏而最后导致在敦煌藏宝的故事,因为当时敦煌也被西夏吞并了。今海原县郑旗乡东苋麻河谷西口,当时称荡羌寨。这一带是中原统治的边界了。

  唐朝大诗人王维有诗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 " 萧关 ",即在今固原县东南,也是唐朝防备游牧民族南下的一个关口。难怪他把北飞的大雁称为是飞入胡人的天下。岳飞的 " 踏破贺兰山阙 " 也是指的西夏。而范仲淹在当时,就驻守在肤施(今延安地方),防范的正是西夏。范公的诗句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便确切地反映了前线的紧张。

  在这样的你争我夺之中,正处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分界线上的须弥山石窟,竟没受太大影响,仍在不断开凿中。至今留下的开凿题记中,有唐、宋、西夏,金、元诸朝的题记,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也许是分界线两边的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而使虔诚的佛教徒得以免受战火的干扰而继续开凿石窟,开凿佛像和修建佛寺。否则,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就少掉重要一部分了。

  在这曾经散发过浓烈战争硝烟的地方,现在又在进行着一场新的战争:这就是反贫困。海原、固原、西吉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干旱乃是贫困发生的主因之一。因此,黄河水提灌工程使这一带清水河流域增加绿色不少。用水窖积蓄雨水的雨水工程也给人畜饮水和灌溉提供了方便。而纵贯全区的宝鸡-中卫铁路又给这一地区对外交通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我想,居于须弥山上的大佛,看到这令人高兴的情景,也会为芸芸众生命运的改善而会心微笑的。

  中国西部发展报 1996 年 11 月 14 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