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论坛∶趣文 |
丝路游踪——都拉塔 |
都拉塔,并没有塔。连高出地面的建筑物都几乎没有。它只是一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平地,一望几十里无人烟,无草无树却也不是戈壁,只是一片荒原,一片因地势较高平、没有灌溉系统而还没有开发的荒原。只是听凭中国最西部的烈日,把光和热倾泻在这片土地上。它介于乌孙山与伊犁河之间,一直向西延伸到天尽头处。但是我们无法象夸父那样去追逐西下的落日:一道铁丝网拦在前面。铁丝网那边一百米,还有一道铁丝网。那边的铁丝网旁,还立了三个了望塔,每个间隔三公里。原来,这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间的边境线,也算是中国的西边极地了。 都拉塔,是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一个口岸。公路从伊宁出发,跨过伊犁河大桥而进入察布查尔县,一路西行直奔国境线。这是一个将要开通的口岸。哈萨克斯坦方面对此很积极,已把道路修通到铁丝网下。而我方本来就有一条便道通到此处。从伊宁经此口岸到阿拉木图,比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抵阿拉木图,还少走 100 公里。它方便的,主要是天山中特克斯河流域诸县,如尼勒克、特克斯、巩留、新源以及察布查尔和伊宁市的边境贸易和对外交流。 1983 年,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重新开通时,也大致跟今天的都拉塔口岸一样,地处一片荒凉之中。不过十年时间,霍尔果斯口岸已俨然是一座现代化小城,且业务量趋于饱和,要开辟新的公路口岸来分散其压力。这足以证明伊犁对外开放事业对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之大。 都拉塔口岸所在地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有独特的民俗和悠久的历史。锡伯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1765 年,清朝政府调征 3000 余名锡伯军民由奉天至伊犁驻防,从此有一部东北的锡伯人,成了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1764 年农历 4 月 18 日从奉天起程的日子,遂成为该民族的西迁节。 这一民族素以射箭好手辈出而知名于中华体坛。同时,又因他们作为身处维族、哈族、蒙族、汉族以及俄国人之间的一个弱小民族,生存的需要使得他们中会多种民族语言的高手甚多。此行在霍尔果斯口岸管理办公室,一位姓安的青年锡伯干部,就会讲流利的维语和汉语。作家王蒙正是在伊宁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语。这里民族语言学家出得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带古代是乌孙人生活的地方。关于中原王朝与乌孙人的交往,史书中为人所熟知者即有三件。 公元前 119 年,张骞通西域,为联合受匈奴欺压的弱小民族共同抗击匈奴,而率三百余人之庞大使团和大量礼物,来到伊犁河畔的乌孙国。此举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声威。 公元前 108 年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国昆莫(国王)为右夫人,此举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与乌孙国的结盟。如王昭君一样以一己之幸福为代价换来边地的安宁,贵族少女细君身处生活习惯迥然异于中土的西陲草原游牧部落,与年老的乌孙王语言不通,感觉伤悲。她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哀怨的诗《黄鹄歌》: "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适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 公元前 103 年,汉廷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往乌孙国和亲,她在乌孙国生活 50 余年,所生的三男二女在本国和龟兹、莎车皆很显要。她的侍女冯缭也受命在西域活动,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巩固了这一联盟。公元前 71 年乌孙国发兵 5 万骑配合西汉 15 万大军夹击匈奴,大获全胜,使匈奴在西域势力一落千丈。呼和浩特郊外尚有青冢可觅昭君芳魂,昭君故里秭归也常有人拜谒。文成公主更是为人所熟知。而解忧公主和细君公主却已湮没在历史深处,无踪可供后人凭吊,令后人徒增感叹。 应当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乌孙人也起了很大作用。据人类学考证,乌孙人是现代哈萨克人的族源之一。 也许正因为如此,伊犁河南岸的天山支脉,便叫做乌孙山。站在都拉塔口岸,遥望南天,虽下午强烈的阳光晒得人要往房内躲,而南面乌孙山上,却是白雪皑皑,在辽阔而水肥草美的伊犁河谷中,展现出壮丽的景观。难怪 " 乌孙银顶 " 是伊犁河谷的八大景之一。 察布查尔是边境线上极为宁静的小城。我想,在这居民彼此都熟悉,且外来流动人口很少的地方,犯罪率应该极低。难怪,从伊犁河到乌孙山一线,我方的边界禁区铁丝网已东倒西歪且无人整修,无人直接在边境线上看守,但也没人要由此越境逃往哈萨克斯坦。相反,倒是哈方筑起了望塔,并在中心线铁丝网后方,按前苏联惯例,用拖拉机犁松了十米宽的一条地,以使偷渡者留下痕迹。若没有这铁丝网和哈方了望哨所,我怎么也无法区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从何处结束,中国的土地从何处开始。不过,查历史典籍,那边的土地,也是百余年前沙俄从晚清政府手中强夺过去的。两国之间在这一处没有截然可分的天然分界线。中哈是友好邻邦,我觉得中哈经济合作,应当象都拉塔乌孙山下的这片土地一样,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中国西部发展报 1996 年 7 月 11 日山野杂志 1997 年夏季号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