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候与气象 中国海洋报 (1999-09-03)

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气候北极”分界线


本报讯

  据新华社消息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我国科学家,在观测中发现并确认:作为全球的一个冷源,“气候上的北极”是不断波动的,7 月— 8 月间,北极作为冷源的南界在北纬 64 度到 66 度之间摆动,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北极的热力、动力特性打下了基础。

  专家认为,确定北极冷源的真实分界线,对于研究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 66 度 33 分以北的广大区域,这是地理学上的北极地区,另外从植物分布、气候等方面还可以划定极区的界限。

  全球范围内,南极和北极都是冷源,大气向下输送热量;赤道地区则是热源,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作为冷源,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制冷机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一年四季中,冷源范围的变化是决定制冷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手段,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北极冷源范围在经纬度上是均匀分布的,真实的北极冷源分界线在哪里,一直是个问号。

  曾经在去年前往北纬 82 度做过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曲绍厚研究员说,事实上,从大气角度看,由于大陆的存在和暖流等因素,“气候上的北极地区”应当是一个很不规则的线圈。在大西洋一侧,由于强大的大西洋暖流的作用,北极冷源的范围要向北推;而在白令海,这个范围则要向南延伸,但是延伸的具体纬度却同样一直是个谜。

  曾经在太平洋、南大洋都做过考察的曲绍厚解释说,西太平洋有个“暖池”,一年四季从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在风力的吹送下,温暖的洋流从西向东流至秘鲁沿岸,成为厄尔尼诺现象的诱因之一。换句话说,这个暖池就像一个锅炉,而“暖气片”在秘鲁西部顺赤道太平洋海域。

  7 月,前往北冰洋的途中,曲绍厚和周立波博士在对海温和气温做了连续的走航式观测后发现,北纬的度以北,大气比海洋要暖,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而在北纬的度以南。大气要比海洋冷,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也就是说,北纬的度是个临界线,这条临界线以南和以北,大气和海洋的热量交换一般情况下相反,也就是说,7 月份,白令海北纬 64 度以北都属于北极冷源的范围。

  进入北冰洋后的大气现场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曲绍厚的发现。曲绍厚分别在开阔水域、浮冰区对大气近地层做了观测,结果表明,越往北,大气越要比海洋暖,大气和海洋的热交换作用十分明显。

  “这条分界线是南北波动的。”曲绍厚说,目前北极已是盛夏,真正的北极冷源范围还要向北有所缩小。根据日前的观测,北极冷源范围到达北纬 66 度左右。随着季节变换,北极冷源范围将要向南扩展变大。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水∶海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