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多样性 | 中国环境报 (2001-05-25) |
关注生物环境安全 |
本报记者 徐小怗 5 月 22 日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地球生物环境安全的关注。在此之际,记者来到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麓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就全球方兴未艾的生物技术是否对环境安全产生威胁等问题,采访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成果卓著的徐海根博士和刘标助理研究员。 记者:以克隆、基因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正在世界上快速崛起,前景不可估量,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其视为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了研究步伐。这是否意味着基因、转基因时代已经来临? 徐海根:是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技术体系,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志性尖端技术。由于这一技术研究的突飞猛进以及商品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的已经取代了一些行业原有的技术和工艺,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掌握着最新的生物技术,谁就将掌握开启世界财富宝库大门的钥匙。 记者:传统生物学告诉我们,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而转基因及其产品是怎么回事? 徐海根:地球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进化,各自拥有区别其他物种生物并且相对稳定的物质——基因。在自然界的规律下,交叉繁殖只会在相同的物种之内发生。而基因工程则通过现代科技,抽取某一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不同的物种身上,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这就是转基因工程——以人为的方法改变物种的基因排列,再造新品种的工程。 记者:世界上以及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商业开发的情况如何? 刘标:经过 30 多年的研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农作物的高产、抗病虫害等方面,转基因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在大幅度地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从 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至今的短短近 20 年间,全世界共有 50 多种农作物基因工程产品被正式批准投入商品化生产。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抗逆转基因作物、抗虫以及抗除草剂作物的成功研制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并且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危害;高维生素含量与含疫苗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成功,为数百万贫困人口的健康带来了福音;而正在研制的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将在今后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记者:这些转基因产品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会带来副作用吗? 徐海根:转基因生物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时滞效应,而不像非生物影响那样随时间而减弱,随距离而减弱。大量的转基因生物是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过自然进化千百万倍的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蕴涵一定的危险。这就给人类提出了一个“生物环境安全”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目前以及今后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标: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现在尚无法说清。如: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虽然可以改良大豆营养组成,但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转 Bt 基因玉米会使有益昆虫绿草蛉的死亡率提高并延长发育时间;用吃转基因马铃薯的蚜虫饲喂其天敌瓢虫,会影响瓢虫的生殖力及存活能力;“抗虫棉”经过基因改造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误入”的有益昆虫死去;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当农田中施加除草剂时,所有的杂草都会死去,只保留下农作物,但这种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有可能会和杂草杂交,这种杂草就会成为“超级杂草”,消灭起来非常困难。 徐海根: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如造成农作物品种单一化,形成较强的害虫害草的抗药性;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遗传转基因生物,造成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损失等;特别是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产品正在通过公开或秘密、合法或非法、人为或自然的渠道进行跨国转移,极有可能使变异后的基因或转基因,通过生态和遗传渠道影响整个地球生物生存环境。毕竟大规模商业应用不同于小范围的田间或室内试验,一些小范围试验中不显著的问题会在大面积种植和大规模使用中暴露出来,并会对人和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的风险因素随着转基因生物的不断出现和大规模应用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而这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发现或认识。 许多环境问题最终会作用于人类。虽然在应用转基因技术至今的 10 多年中,尚未出现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引起危害的事件,但转基因食品对人身有无危害尚难定论。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的研究刚起步,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影响可能需要 10 年、20 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所以,为了生物技术能够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转基因作物等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记者:转基因等高科技技术有可能是把“双刃剑”,那么,我们如何兴利除弊呢? 徐海根:人类有能力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造成的危害。联合国环境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 1996 年开始就《生物安全议定书》共组织了 9 轮谈判。1999 年 2 月在哥伦比亚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特别会议,准备通过“议定书”,但是由于各方意见分歧十分严重,导致谈判未果。在多次非正式磋商的基础上,又于 2000 年 1 月 24~28 日在加拿大召开了缔约方特别会议谈判续会。由于“议定书”关系到国际贸易和国家利益,谈判过程非常艰巨,直至最后一刻才获得通过。该“议定书”定于 2000 年 5 月 15 日和 6 月 5 日分别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和纽约总部先后签署。“议定书”的生效,将对世界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转基因生物的商品化生产、销售、转移所引发的巨大影响,已经建立了一个制约框架。 刘标:我国对待生物安全的态度十分明确,即:健康发展。本着这一原则,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部、科技部、外经贸部、农业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议定书”的历次谈判。去年 8 月,我国正式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我国是第 70 个签署国。目前,国务院已经将生物环境安全工作交给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组织起草我国第一部国家级的生物安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实验室实验、田间试验和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评估,并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传统食品或转基因食品。 |
关闭窗口 |